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吴长江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专访】吴长江:附着于心的高原印迹

2012-10-17 10:15:49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
A-A+

名称:《青藏高原》 创作年代:1984年作 尺寸:56×76cm 材质:石版

  雅昌艺术网:从八十年代您就开始,算是1981年首次进入藏区?

  吴长江:80年。

  雅昌艺术网:您第一次入藏应该是一段怎样的经历才能够就此决定了您对于高原持续了如此之久的不了情……

  吴长江:那个时候我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读二年级,大家对高原的印象,80年陈丹青的毕业创作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非常轰动,我们也是不断地去看,我们下乡之前也都到陈丹青的宿舍看他在西藏画的一些钢笔速写,印象非常深,然后我们到牧区,那个时候去甘南牧区很原始,跟现在不太一样,现在很多地方都变成旅游点了,建设速度也非常快,但是那个时候去牧区感觉我们在课堂上学的东西远远不够,不会画走动的、移动的人,包括动物、环境,感觉没有办法,在课堂里学的更多的是比较静止的人,一个人的头像,一个人物的动作,还能画,但是遇到这是生龙活虎一群高原的青年,根本不是你想象的坐在那儿别动,一会儿脑袋动了,一会儿又困了,一会儿站起来嗷嗷喊两嗓子就走了,经常遇到这种,非常着急,在课堂里头我们选择一个模特坐在那儿,说好了坐二十分钟,休息十分钟半个小时都没有问题,所以到那儿去我和我的这些同学们多数人,我觉得大家手忙脚乱,没有办法完成这种动的、现场的这些东西。所以我们也感觉到陈丹青画得好,他能把那些动态、表情画得那么丰富,而且用很简洁的笔调来完成,这是第一次。

  有了这次体验以后,这次更多的是体验,因为呆的时间很长,老师带队下乡写生,我们在嘎海公社,那个时候叫公社,呆了二十多天,那是很高的地方,从那个地方又到四川,甘肃和四川交界的郎木寺,从郎木寺又到若尔干,四川的甘孜州,这样返回北京,到81年的时候是为毕业创作做准备,我82年毕业,我自己和甘南的一个朋友跑到了一个欧拉公社,非常偏僻的地方,玛曲县的欧拉公社,自己去体验去画,慢慢有一点办法了,怎么抓这种快,形象非常鲜明,特点也很明显,包括和他们一起吃糌粑、喝酥油茶、奶茶、住账篷,这个是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雅昌艺术网:据说那次还遇到了大雪?

  吴长江:因为要做毕业创作,也是大雪的启发。因为那个时候年轻,到这个地方也能吃苦,吃东西也都能适应,没任何问题,但是高原的气候也是那次印象很深刻的今天还风和日丽,天气很暖和,过了一夜,再推开门一片白,完全是严冬的感觉,所以看到牦牛账篷上压的特别厚的雪,绳索上全是雪,人弯着腰在那儿铲雪,我觉得应该做一套黑白的办法最贴切,也最表达我那个时候的心情,所以毕业创作一组黑白版画,把主体的人物、动物画得很深入,用大面积的空白做空间,可以想像的空间,也有衬托主体的一种反衬,大家看了之后觉得这个版画还不太一样,同时也发挥我自己的优势,我比较擅长画那些素描,比较具象的东西,所以这套毕业创作也有了这样的基础,我想任何文化艺术的创作,任何美术创作肯定首先是有感而发,然后才有你深入的思考,才能把你最鲜活的东西留在你的画面上,所以说在画室里凭空想象或者说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认为生活是怎么样的,我觉得那也会闹出笑话,它也不会让别人有所感受,有所感动,这也是美术的规律,也是艺术创作的规律。每次去草地,去高原接触不同的人,看不同的环境,记录不同的环境,我是感觉收获都是很大的,甚至如何支账篷,牧民怎么生活,小孩子生出来以后,不大的小孩子扔到牛的胃里头,宰的牛,胃很热,把他放在胃里头,露着小脑袋,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包括人的生活,经历的考验应该说是符合自然淘汰的规律,适者生存,所以留下来都是彪悍的,很强悍的,今年我在青海泽库赶上一个乡的赛马会,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后来我画了他,跑二千米,几百人里头第一名,但是这个二千米跟咱们的概念不一样,不是在跑道上跑二千米,是围着山,在山脚大空场上跑,而且草地上坑坑洼洼,那个地方跑出来的速度我们看了就惊人,跑下来的小伙子也就是喘,微喘还不是像咱们已经不行了,脸色发青,我接着给他画,画完以后,下午接着起码来赛跑,起码是第三名,我说那样的体力,真是代表了人的很强悍,非常健康的一种状态,我后来把这个小伙子单独又画了一个大的彩色的到那儿去,画了一天,人也非常善良,我们用车给他送到账篷,离着很远,下了车在公路上下了车一溜烟就是一个小点了,我们车返回路上,他发短信说到了吗?路上安全?人家很关心,怕你路上不安全,有什么事,到了,非常心细,很善良的小伙子,现场写生、现场创作不是目的,目的是你能不能把人的这种状态,人的形象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这些东西能够留在你的画面里,也传达给看你画的人,我觉得你这个高原之行,高原之旅就有意义了,如果不是这样就谈不上了,所以刚才你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就跟他有缘或者立志做下去,没有什么特别自觉的,就是特别想去,所以除了在国外的几年,八十年代,88年到西班牙有过一年的学习、进修,九十年代初开始在日本有过两三年的时间,即便是那个时候寒暑假也到高原,我想应该给我的感受,包括我自己的精神状态都受高原影响,自觉的或者是不自觉的,而且我也喜欢那种强的、力量的、健康的美,我觉得在高原人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雅昌艺术网:也只有像您这样这么深入的体验生活,感受劳动恶劣的环境,恶劣的气候才能深入地捕捉到他们人性最本真的那一面。这么多年对于高原的一个捕捉和记录,还有您谈到出国的那段时间回来还是会抽空去,可能整体对于高原算是一个三十年来有序的一个记录,对于高原人来说,通过您的画笔的记录也能看到自己在不断地演变,像您一开始提到了,可能再去他们穿上西裤、羽绒服了,可能有一些人性的东西还是在,或者是我们也希望您谈一谈整个这三十多年来记录高原的一个过程?

  吴长江:很难说我是记录高原,时间是这么长,但是因为在学校我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做教学,所以都是利用寒暑假,还有研究生阶段,四月下旬下乡写生的机会跑高原,一个是喜欢,另外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磨炼自己,改变自己,包括画画的办法,方式,从小的到大的,从平面的到更强调立体的,然后再返过来强调线的表现力,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颜色,让它更丰富的,回过头来再画单色的、素描,幅面加大的,再缩小的,要说这个锤炼的过程,我自己想想都是一个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的反复来做的,当然这跟我的追求有关系,我希望我的创作非常强烈的给人的印象是朴实、内的,有巨大的附着力根植在这块土地上,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我也有意无意地记录了这个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比如八十年代画的牧民生活的情况,和九十年代,和现在对比也鲜明,变化也是非常大的。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现在我们找来牧民的小伙子,画完了,小伙子拿着手机对着自己的画照一张相,回过头来对着画家再照一张相,最后说我们一块合影,别人用手机给他照相,非常普遍,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哪有,那个时候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处是马,牧民骑着马在草地上,咱们常常在电视剧上看到的场景,现在到处是摩托车,马都舍不得用,节日了,赛马活动,马初赛,那个马太珍贵了,装饰着各种各样的彩布、装饰,都是非常亲爱的人,是那种感觉,已经变成很稀有的东西了。

  到处是摩托车,牧民骑摩托车的感觉看起来很害怕,跟骑马一样,前头就坑,有时候就过去,又上去,但是没事,我们要那样估计两个脑袋都没了,挺有意思。这块土地也是非常独特的,而且我自己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想特别的了解他们也伴随着从九十年代开始读大量的文字的东西,有关高原,有关西藏历史文化发展的各种文字,可以说也是一个发烧友,不仅仅感兴趣,我走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这类的文图资料都买下来,看,也是补充自己,因为你想画人家,语言不通,很多背景资料不知道,可能在你的绘画当中就比较浅一些,欠缺,我了解他们了,我能够跟他们有更多的沟通,所以对我的画,对我自己的思想认识都很有帮助,再加上我的身体状况也适应高原,有些人去一次非常难受,也不愿意去,但是我是乐此不疲,我现在如果算起来,可能四十多次都应该有,有的时候是一周,有的时候是十天,但是也比较难,现场完成的作品难度很大,主要是不确定性太多,需要你掌握的技术也是比较熟,比较能够很快的来完成,也需要找的对象牧民比较好的配合,所以好多因素,有的形象非常好,简直几分钟就动脑袋,几分钟就晃悠,你就画不了,现在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也把自己磨炼了,你的把控能力,把他抓住、完成,包括学会和咱们的牧民,青年牧民交往,我也觉得有的时候去抱抱他们,抓抓、打打,一下子感情拉近了,有的时候会慢慢理解你,所以我想要真的把高原人的魂魄画出来,表现出来不是光喊口号,还需要长时间积累,还需要再不断地去,不断地感受,也有人说五十岁以后就不要跑高原了,但是我觉得状态还好,还能画很长时间,在这个基础上,将来身体状况各方面不允许的时候我觉得我脑子里会有一个宏大的高原,各种各样的人的形象和他的环境,我觉得那个时候你要再进入创作,自己要完成的作品的时候,他的东西就丰富了,因为现在有好多画看着也不耐看,简单或者说太表面,就是本身画家脑子里就是空的,没有什么东西,顶多看着参考点儿图片或者加一点什么东西,这种东西看的人也会觉得很勉强,你是加上来的,你也没有感动,你也没有感受,你感动了、感受了可能一根绳子,一个木桩或者一个什么东西都会让你感觉不一样,所以我想画家首先是一个劳动者,而且是一个勤劳的劳动者,去努力的画画,努力的创作,努力的感受,而不是说没有止境,我到了一定年龄可以了,我已经够了,没有这个,任何画家要在艺术上能够有成绩、有成就,我觉得他首先这一生就是一个不断的去跟自己较劲,不断地去前行,才有可能我成为一个画家或者一个好的画家,如果不是这样就像干活一样,不会有好的作品。

  雅昌艺术网:您提到了三十多年对于高原的辛勤付出,可能高原在您的眼里有一个浅浅的印记,像您说的可能最后走不动,无法进入高原,可能高原已经在您内心中有一个更强大的印记了,这也是高原赋予您的一种彼此之间的交融。

  吴长江:还是感情挺贴近的,因为你想想我无论走到哪儿,只要有高原的信息,影像,都会非常的关切,感情上还是挺亲的,另外一个我自己有的时候想想,说起来时间很长,几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也好,实际上真的走,在这块大地上长时间体验时间很短,都是走马观花,严格地说。但是我也是特别有这样的感受,得益于在那个地区的藏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各方面的各界朋友的支持,回头想想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每次都有那么多朋友在支持,有当向导的,那个时候坐班车,当地搞美术、画画的那些基层的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人家帮助你找人,给你找地方,甚至给你提供食宿,到后来给你提供车辆,包括部队的同志们,这些年都是给了那么多的支持,没有这些人的支持也做不到,现在拿那么大的板子运到藏区,运到高原,有的时候运八快、六块大板子,两米高的大板子,运到现场对着人去画,确实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包括部队的战士给我们服务,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也是一谈起这些的时候想到就非常感谢这些人,那个时候也在牧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你是不是北京来的?你画过我,我01年在青海玉树节隆乡,一个乡上,离玉树有半天的车程,画一个中年人,脸已经发胖了,我画他正面,可能就画他十几分钟,他看着我说你画过我,这个时候我们才认真再看他,我有一张画侧面的一个昌都人,黄纸上画的,是83年,我第一次到青海玉树,画了一个清瘦的年轻人,脖子有点儿细,在玉树州招待所画的侧面就是他,当时也是有点儿蒙,那个地方海拔高4100,反映也慢,应该当时留一张照片,没留,但是印象特别深,那张画画完了没有83年的时候画的好,那是01年,现在到泽库经常碰到这样的人,你来了,三年前画过我,一会儿他就帮助你找人,穿大袍给提拉一个小伙子画吧,因为很熟悉了,他知道了,因为毕竟语言不通,我比较笨,没有很好用藏语交流的能力,所以靠朋友帮忙,但是也因此我的朋友越来越多。所以我想高原之旅应该说是心灵、身体,包括艺术追求的一个综合的磨炼,而且这条路也挺长,我也希望它对我今后的艺术创作有影响,也希望能够在高原画更好的东西。

  雅昌艺术网:在您回忆的点滴中我们更期待能够看到您的展览,能够看到真实的作品和感受作品所传达出更多的真情,也预祝您的展览成功。

1 2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吴长江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